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风采丨李婧宜:在热爱中寻找“小幸福”


有这样一群央美学子

他们心怀梦想,踏实奋进

在奋斗的道路上挥洒汗水,不懈努力

他们直面挑战,突破自我

在求学的征程中上下求索,千帆竞发

他们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辉

他们就是中央美术学院2021-2022学年

59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学生工作部近期将持续推出

“国奖风采”系列推送

对荣获国奖的优秀央美学子进行专访

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生活故事、心灵感悟

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

感受榜样的力量!






李婧宜,我校中国画与书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自入学以来,2020-2021学年、2021-2022学年两度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优秀奖学金一等奖。她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位列班级前茅,还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志愿活动与团委学生会工作中。水墨人物画对她而言,是爱好,更是矢志钻研的专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婧宜的讲述,走进她的水墨世界。



“水墨人物画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

曾经求学于央美附中的李婧宜,通过为数不多的国画课程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当她看到了画册《四门阵》之后,突破了对水墨画的固有认知。“在看到这些画之前,我对中国画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认为中国画是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也仅限于非常有年代感的那些。画册中的作品打破了我对中国画的一些‘刻板印象’,使我知道了中国画还有很多的表现手法和题材,这对我后续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这段经历,使得她在考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去探寻水墨人物画的无限可能。

线描人物写生(留校作业)

中国画的重要媒介是水和墨,二者的碰撞、融合是轻盈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生在江南水乡的李婧宜,似乎对以水为媒介的绘画表达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河边,常常喜欢趴在窗边看河,看过往的船只慢慢进入视线再慢慢离开,听到货船的鸣笛声也使我兴奋;还会和小伙伴在栏杆边‘钓鱼’,不过是拿柳枝作鱼竿,如姜太公钓鱼般钓着自己的快乐罢了。”每次回到家乡苏州,李婧宜都会沿着太湖漫步,静静地看看绿植和波动的湖水,看看对面遥远的城市忽隐忽现,心情就会轻松愉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容一切又泽被万物,正如李婧宜眼中的水墨人物画,年轻、多变、充满活力,可以吸收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从而与当下生活接轨,也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至于绘画对象方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面相、性格和经历。大一刚开学时,李婧宜和同学参与到学校的人口普查志愿工作中,负责两层女生宿舍楼的人口普查信息填写工作,持续时间长,工作量也很大,但令她乐在其中。这些不同的人,往往能让婧宜产生不一样的新鲜感、兴奋点和创作的动力。


水墨人物写生

在一笔一画中,她拉近了亲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也与不同的人进行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本科一年级时,李婧宜参加了第十届“青春·足迹”的班级集体创作,作品名为《红色记忆,星火传承》,选取了红军当时使用的一些老物件,她画的是一本红军歌谣集,借此传达鼓舞人心的红军精神。疫情时期居家学习,最熟悉的家人就成为了最好的模特。婧宜坦言,画家人也是最容易紧张的,因为非常了解,想要表现的内容就比较多,顾虑也会比较多,但此中的幸福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集体创作《红色记忆,星火传承》

《红军歌谣集》



兼收并取,博采众长

在美院深入学习一段时间后,李婧宜进入了一个广泛学习的过程。专业学习难免会遇到一些瓶颈,寻求老师的帮助、与同学多交流是一方面,更多时候需要自我的摸索与探寻。若想将所见所感自由地倾泄于笔端,背后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与训练。


对婧宜而言,“多看”是创作学习中十分有效的方法,不仅是看各种绘画作品的图册,更要多看原作。2021年9月至10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中国画学院的同学们可以在周一美术馆闭馆的时候,接受老师的现场指导,面对面地临摹原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令李婧宜感受到,原作在颜色、墨色层次上都比复制品更加丰富、清晰,临摹原作更有助于分析画家的绘画步骤与笔墨经验,从而加深对中国画传统笔墨关系的理解与体会。

李婧宜的临摹作品

李婧宜观看“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

中国画学院在“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开设现场临摹课

观察各种人群、欣赏大量名作,同时更要多学、多画。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前辈、老先生,例如蒋兆和先生、卢沉先生、周思聪先生等等,都对李婧宜当下的学习颇有启发。“中国画具有传承性,研究前辈画家、老先生们的画作是我们打基础的第一步,也是我所处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她认为,学画不是一味地机械复制,第一步要读画,从画面中揣摩画家作画时的想法、顺序,分析整体的构图、造型和细节处的用色、用墨;接着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有意识地动手临摹,尽可能还原笔墨关系,一步步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也让婧宜受益匪浅。例如王绎的《写像秘诀》写到了作画步骤和画人物画的细节,还有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中诸如“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我只为我,自由我在”的观念,这些都启发着她吸纳前人的闪光点,用笔墨书写时代,也愈加使她坚定了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决心。

正在画画的李婧宜

尽管选择了水墨人物画专业,李婧宜也并未放松过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与训练。她说,“山水画、花鸟画与人物画的技法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看古人绘画,例如《采薇图》、《踏歌图》等等,其中不仅人物线条十分干练,树石笔法也很到位。近现代大家任伯年先生,既擅长人物画,也能画山水花鸟。我在学习时,人物绘画的上色可以借鉴花鸟画的没骨法,人物细节的刻画或者某些特殊质感的表现也可以借鉴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此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婧宜深化着对“骨法用笔”的认识,以提高绘画的线条质量,在高要求、高标准下,不断磨砺自己的笔头功夫与创作能力,精益求精。

李婧宜的书法练习作品

学习笔记节选




在热爱的专业中寻找自己的“小幸福”

就这样,李婧宜怀揣着对专业的热爱与敬畏之心,严于律己,谦逊求索,在突破自我中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入学于2020年的李婧宜,清晰地感受到了疫情给学习与生活所带来的诸多变化,感触良多。她创作了一幅山水画《孟夏幻曲》,水墨山水与城市掩映着的一座旋转木马,代表着心中美好的乌托邦。“当时我在朝阳公园,看到许多游乐设施都空置着,一种时过境迁的萧条感、孤寂感油然而生,就想到要创作一幅这样的作品。面对喧嚣的城市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需要一个安静独处的空间,与自我对话,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幸福,从而摆脱城市带来的孤独感。”

《孟夏幻曲》

静心求学,寄情笔墨,这正是李婧宜心中的“小幸福”。尽管线上上课有诸多不便,例如,上花鸟团扇临摹课时恰逢江苏的梅雨季节,潮湿的绢加上繁复的三矾九染工序,导致了整体进度缓慢、过程曲折,她重画了好几张才勉强如意;没有疫情的时候,本可以自由地到国内国外旅游,看博物馆、美术馆,现在少了很多出行机会,也暂时不能与同学一起下乡写生,等等。但也给她带来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创作空间,在放松的心态下,画画更加大胆;还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在国内走走,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同样会给创作带来不少灵感。

李婧宜在校运动会赛场上

迎新接站

画画之余,李婧宜的另一大爱好是弹钢琴,尤其喜爱古典乐。弹奏乐曲需要细腻专注地进行情感处理,任思绪在所弹奏的曲子中畅游驰骋,音乐也能在创作时潜移默化地帮助营造氛围、渲染情绪。运动对她而言也是必要的,雪季会去滑雪,平常有时间就滑滑板、打球,这些都算是学习之余的放松。

团委社团部部门招新

社团招新

谈及自己的专业,李婧宜幸福地说道:“画画就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把爱好变成了我的专业。”怀着这样的心态,纵然求学道路上面临着重重挑战,她依然能够静而求之,乐在其中,在中国传统绘画这座宝库中潜精研思,从而抵达更广阔的自由地。





主编 吴兆琨
责编 陆亚文

策划 张萌萌

采编 王微言

编辑 陈思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央美院学生工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